產品列表PRODUCTS LIST
在當今全球能源需求持續增長的背景下,如何從現有油氣藏中提高采收率 已成為石油工業的核心課題。其中,水力壓裂技術作為一項革命性的儲層改造手段,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而為了精準評估其效果,低場核磁共振技術正成為指導壓裂優化、解鎖更多油氣資源的關鍵。
水力壓裂:撬開地層,釋放產能的關鍵技術
水力壓裂的基本原理是通過向地下深部儲層注入高壓壓裂液,利用其產生的巨大壓力克服巖石的天然應力,從而在儲層中人為地造縫,并撐開原有的微小裂縫。這個過程能夠有效地擴大地層孔隙度,形成高導流能力的復雜裂縫網絡,為油氣從致密的巖石基質流向生產井筒建立起一條“高速公路"。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對于頁巖氣、致密油等非常規資源,儲層巖石致密、滲透率極低,常規開采方式幾乎無法經濟有效地開采。水力壓裂技術通過大規模造縫,極大地改善了儲層的滲流能力,是實現這些資源商業化開發的核心。因此,優化水力壓裂作業,促使裂縫發育更充分、更符合地質特征,是提高采收率的直接途徑。
壓裂效果評估的挑戰與傳統方法的局限
然而,水力壓裂是一個“看不見"的地下過程。我們如何知道壓裂液在何處造出了裂縫?形成的裂縫形態如何?裂縫發育的范圍是否有效連通了富含油氣的孔隙?傳統的評估方法存在明顯的局限性:
破壞性:巖心分析需要取芯,成本高昂且無法代表整個儲層。
間接性:測井解釋基于物理模型和經驗公式,存在多解性。
宏觀性:產能試井只能給出井筒周圍儲層的整體平均參數,無法揭示微觀的孔隙和裂縫變化。
這些局限使得工程師難以精確量化壓裂的真實效果,從而制約了壓裂方案的進一步優化。
低場核磁共振技術:洞見微觀世界的“透視眼"
正是在這一背景下,低場核磁共振技術脫穎而出,為水力壓裂效果評估提供了一種革命性的解決方案。
1. 技術原理簡介
低場核磁共振技術基于原子核(主要是氫核)在外加磁場中的弛豫特性。巖石孔隙流體中的氫核在不同大小的孔隙和裂縫中,其弛豫時間(T2譜)是不同的。大孔隙或裂縫中的流體弛豫時間較長,而小孔隙中的流體弛豫時間較短。通過測量巖樣或巖心在壓裂前后T2譜的變化,就可以直觀地“看到"孔隙結構的改變。
2. 在水力壓裂效果評估中的核心應用
在線評價造縫效果:通過對壓裂前后的巖樣進行核磁掃描,可以清晰地觀察到T2譜信號在長弛豫組分(代表大孔隙和裂縫)的顯著增強。這直接證明了水力壓裂成功造縫,并定量地給出了新增裂縫孔隙度的體積,實現了對造縫效果的精準、在線評價。
表征滲流機制,指導技術優化:核磁共振不僅能看“有沒有縫",更能分析“流體怎么流"。通過核磁共振可動流體分析為理解壓裂后的復雜滲流機制提供了關鍵依據,從而可以指導工程師調整壓裂液配方、施工壓力和排量,以形成更有利于提高采收率的裂縫網絡,促進裂縫發育最-優化。

水力壓裂結果

水力壓裂過程中含水量的變化
低場核磁共振與傳統方法的對比優勢
無損檢測:對巖樣無任何破壞,同一塊樣品可反復測量,便于進行動態過程模擬(如壓裂前后對比)。
快速直觀:測量速度快,能快速獲得全孔徑分布的連續信息,結果以T2譜圖形式呈現,非常直觀。
信息全面:不僅能獲得孔隙度,還能精確區分束縛流體和可動流體孔隙度,直接評價儲層的滲流能力,這是傳統方法無法-比擬的。
微觀精準:能夠從微觀尺度上揭示孔隙和裂縫的結構變化,為宏觀的產能預測提供堅實的科學基礎。
綜上所述,水力壓裂是打開非常規油氣藏寶藏的“鑰匙",而低場核磁共振技術 則是檢驗這把鑰匙是否鋒利、開鎖路徑是否正確的“科學之眼"。它將過去“黑箱"般的地下壓裂過程變得透明化和可量化,通過對造縫效果的精確認知和對滲流機制的深刻理解,有力地指導了水力壓裂技術的持續優化,最終為實現油氣資源提高采收率的目標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兩者的深度融合必將為全球能源行業帶來更大的價值與突破。